写作

Gingko Writer:在 AI 随便生成 20 万字的时代,“生而为人”该如何写作?

Gingko Writer:在 AI 随便生成 20 万字的时代,“生而为人”该如何写作?

这篇文章是使用 Gingko Writer 所写的,题图中 Gingko 的布局跟 Timestripe 视图是我思考的“引子”,从而开篇穿插了一大段「目标与执行」在 AI 背景下的关系重建。但重点依然是,Gingko 如何更好地围绕目标 Output 写作输出呢?让你的想法“写”出来,“放”到位。当然最后,别忘了人与 AI 在情感上的最大不同。 P.S. 这篇文章是由一个真实的人写的,来自真实大脑所激发的想法和创造力。我希望你使用 AI 自动总结这篇文章时,不会过度“模糊化”。
吕立青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 最近使用 Roam Research 最大的感触在于「拆分阶段」,暂且分为「学习阶段」和「创造阶段」,不同阶段适合使用不同的知识结构。 * 「学习阶段」以树状结构为主,此时构建大纲按图索骥利于理解,就像松鼠从树根一直往上爬树 🎄,构建体系,摘取果实。 * 「创造阶段」以网状结构为主,此时借助远程联想、复杂决策、跨领域寻找解决方案,就像松鼠🐿在不同树林 🌲 间反复跳跃,网络交织,寻找关联。 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并不代表「学习阶段」就不能使用「网络结构」,通常来说不同领域的两棵树存在相似之处,通过比喻/类比可以快速学习新事物。 对于学习阶段,我们应该是在树状结构下进行理解和消化,甚至借助于其他树状结构进行类比/比喻,归类,组合,从而更快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当然,经过你自己的理解,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结构,前提是你对当前学科有了足够全面的了解,否则会存在不恰到的横向引用。 其实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在记录时也还是依照树状结构的方式来调节的,
吕立青

基于 Obsidian 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我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本文已发布至:从卡片链接到大脑联想,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 少数派 德国社会学 Niklas Luhmann 卢曼使用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写了 70 多本书和 400 多篇学术文章。简单来说,Zettelkasten 是一种比标签更高级的一种卡片笔记方法,开智部落王浚宇在《卡片大法的神奇之处》提到: 卡片是精致小巧的万用盒子:卡片就像生活中我们都会需要的盒子一样,也许男生更倾向于放一些自己珍藏的小物件,姑娘直接当成了首饰盒。和硕大的背包比起来,盒子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想清楚自己要放什么样的东西进去,这样就会降低负荷,并且放进去的东西质量也更高,我们的卡片有些类似,容量小的好处是负荷降低,放进去的是线索、是高质量的内容。 Why | 为什么我要使用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 我们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时代,亲眼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换。我们这个时代最卓越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吕立青

记一次 #博客大赛# 的作者采访

在宝尊,#博客大赛#可以继续。 主持人:本周,小编捉到一枚有趣的程序猿,随我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爱写博客的摄影师! Q: “采访开始前,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经历、爱好等)?” A: “大家好,我是 TIC 成都研发中心的吕靖,也可以叫我 Jimmy。技术涉猎广泛,也算是一名 Full Stack Developer,个人偏爱前端,对 Web 开发和小程序等技术比较熟悉。 自诩为一名「想做产品,却误入程序世界爱上写作的摄影师」。活跃于 GitHub 并特别热忱于写作和分享,这是我的博客:https://blog.jimmylv.info” Q: “我之前偶然进入你的博客页面,上面有很多的文章,都是自己的作品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博客的呢?” A: “是的,从 2013 年开始写到 2018
吕立青

全面思考:Mac + iPhone 效率加速之战略篇 && 战术篇

战略篇 * 自定义,定制化(命令行,快捷键,样式,内容) * alias 常用命令 * 修改快捷键 * 自定义样式/内容(@Chrome 强大但界面依然可以简洁无比) * 发现问题本质,从根源解决问题 * 比如桌子离插头太远不好插插头,那就把桌子「整个」移动一下而不是换一个座位 * 比如小拇指比较难按 Ctrl,则可以把 Caps Lock 键更改为 Control 键 * 减少切换,专注,写出东西才是最终的目的 * 开始工作之前,区分工作区 * 工作中,理想情况下无需切换当前工作区 * 在当前工作区切换软件,而甚至不用看到其他软件的运行状况 * 自动隐藏 Dock 栏,结合 @Alfred 根本没有必要去关注它。 * 只完全隐藏菜单栏的图标 * 自动隐藏的意思其实就是会自动显示,容易误触 * 特别是依赖于在触摸板上划切换全屏时 * 或者思考用快捷键(@ShiftIt)代替上划?
吕立青

敏捷写作:macOS 环境下写作系统的最优配置

敏捷与个人成长 工具不再多,而是要定制化,深度适应个人需求,并应当 infrastructure as assets,每个程序员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工具箱,这些基础设施的配置是伴随一个人最珍贵的资产,这绝对是这个成长期需要注重的事情。 就像软件开发一样,一个人的成长也应有自己的方法论。人的一生若是顺风顺水一成不变的话,那未免太无趣了,正是由于世界的未知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不一样的经历才会让人感到惊喜和有趣。 新时代新变化,而敏捷中最重要的一大前提就是「拥抱变化」: * 估算 >-< 不用执着于计划,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 小步迭代 >-< 挽起袖子就是干,避免完美主义失败恐惧症 * Retrospective >-< Reflection * 学习型组织 >-< 此刻没做好是因为过去没学习,从此恶性循环 * 非单一角色,可靠交付为导向 >-< 全栈性选手,懂得直击要害
吕立青

谈谈效率:工作与生活、压力与负担

卧槽,这歌好 Hi~ 脑袋是很受情绪影响的,但是情绪又是可以由身体变化影响的。比如,听嗨歌可以带动身体,而身体跳动起来也是可以带动情绪的。不开心的时候,强行把嘴角上扬,也是可以让心情好那么一些的。 工作就是工作 所谓效率,不过是追求更短的时间完成相同工作量的事情。 而完成之后所剩下的时间,你就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 写文章吖 * 做更多的工作吖 * 休息吖 * 锻炼身体吖 总之,工作就是工作,快速完成工作需要效率,但目的也是为了享受工作完成之后的生活。如果能够快速完成工作,但是在那之后却依旧在工作,没有做更有价值的事情,那又有何用? 现在的中国节奏确实很快,好像一旦慢下去就要背负罪恶感一样,因为总有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可能在国外或者中年人会不太一样,完成工作之余,便是放下工作享受生活。不追求加班,也不刻意追求完成工作的效率,在固定的时间里完成该完成的工作就好。 但至少,这不该是我们年轻人的状态,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年纪,现在不努力,现在不奋力奔跑,那又要在什么时候才开始努力呢? 压力和负担 甚至于,这里会引发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年轻人要努力
吕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