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m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双向链接的前世今生】上都计划与 Roam Research 思维工具

* (后续)修订版:https://jimmylv.noto.so/xanadu * 少数派:🔗 https://sspai.com/post/72995 🔗 对我来说,我在很久之前就一直在探索知识管理、任务管理,这方面是我一直以来非常热衷的兴趣点。本文是我第一次系统性地介绍双向链接是什么,会先为你讲述 Roam 的 3 个故事,然后专注于解释 Roam Research最核心的 1 个功能:双向链接(当然,Roam 还有很多其他好玩的地方)。最后,我会介绍自己的 2 个应用场景,以及什么是 Tools for Thought 和为什么你需要一款思维工具? 一、Roam 的 3 个故事,源自上都计划 故事 1:@Ted
吕立青

基于 Obsidian 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我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本文已发布至:从卡片链接到大脑联想,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 少数派 德国社会学 Niklas Luhmann 卢曼使用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写了 70 多本书和 400 多篇学术文章。简单来说,Zettelkasten 是一种比标签更高级的一种卡片笔记方法,开智部落王浚宇在《卡片大法的神奇之处》提到: 卡片是精致小巧的万用盒子:卡片就像生活中我们都会需要的盒子一样,也许男生更倾向于放一些自己珍藏的小物件,姑娘直接当成了首饰盒。和硕大的背包比起来,盒子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想清楚自己要放什么样的东西进去,这样就会降低负荷,并且放进去的东西质量也更高,我们的卡片有些类似,容量小的好处是负荷降低,放进去的是线索、是高质量的内容。 Why | 为什么我要使用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 我们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时代,亲眼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换。我们这个时代最卓越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吕立青

记一次 #博客大赛# 的作者采访

在宝尊,#博客大赛#可以继续。 主持人:本周,小编捉到一枚有趣的程序猿,随我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爱写博客的摄影师! Q: “采访开始前,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经历、爱好等)?” A: “大家好,我是 TIC 成都研发中心的吕靖,也可以叫我 Jimmy。技术涉猎广泛,也算是一名 Full Stack Developer,个人偏爱前端,对 Web 开发和小程序等技术比较熟悉。 自诩为一名「想做产品,却误入程序世界爱上写作的摄影师」。活跃于 GitHub 并特别热忱于写作和分享,这是我的博客:https://blog.jimmylv.info” Q: “我之前偶然进入你的博客页面,上面有很多的文章,都是自己的作品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博客的呢?” A: “是的,从 2013 年开始写到 2018
吕立青

融核π:碎片化信息时代的生存之道

[slide] ✨ 碎片化信息时代的生存之道 ✨ (via JimmyLv 🐵) [note] * 前三句(好高名) * 感谢大家的到场(程序员 👨‍💻‍-> 调查 🙋),随时拍砖 (扔手机) * 也感谢周老师和阿沐给的机会;促使自己去总结,新的思考,又发现很多新的要学习的内容。PKM -> KM,DIKM -> 机器学习 罗振宇 时间的朋友(百词斩 CEO) 五倍速,营造知识焦虑,推销知识服务,抖音->得到但如果我们不被束缚,掌握主动权,把 @得到 当成辅助工具来用,确实很棒。 [/note] [slide] 「第二大脑」 vs 「人机共脑」 [note] 建立联系: 不是「第二大脑」
吕立青

Serverless 实战:打造个人阅读追踪系统

阅读习惯和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可以说从未像如此一般廉价,但是再好的知识若是对个人没有产生价值的话,那也只不过是一种信息噪音而已。我在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的三种形态 这篇文章中使用 材料 -> 资料 -> 知识 这样的路径来解释信息的流通,如何方便快捷并且有效地收集材料,再将其整理转化为有价值的个人知识体系结构,在这个信息严重碎片化的时代变得尤为重要。而在 去伪存真的知识管理之路 一文中也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网络上的碎片化文章纳入统一的稍后阅读体系,比如说有时候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好文章,但暂时没时间直接看,或是这篇文章值得再读一遍,细读一遍,那么我就会将其存入稍后阅读工具即 Instapaper 当中,诸如此类的还有 Pocket、收趣等等。 稍后阅读永远读不完的痛点:缺乏追踪 随着时间的推移,Instapaper 里面的文章将会变得越来越多,就像我们在代码中所注释的 TODO: 可能就变成了 Never Do,稍后读也是一样地被人广为诟病:Read it Later = Read Never。其实我发现文章堆积的一个永恒痛点就是没有有效的方式追踪自己的阅读需求与能力,
吕立青

渐进式知识管理:写作动机与分享的价值影响

从关注输入端到开始注重输出端 曾几何时 🙂,我一直关注的是如何将互联网上广阔繁杂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一再讨论的都是如何更有成效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当中。可以说在知识管理输入端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比较完善的解答,比如如何更有效得搜索到想要的信息,或者是想要的资源如书籍 PDF 等等;当然也能够比较高效得收纳所获取到的重要信息,其实就用 Diigo 进行标注、加标签、以及分类整理。 那么自然而然地,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一方面需要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个人的知识体系,那与此同时,当然也可以将其输出到即反哺到整个互联网当中去。比较有意思的,或者是说想去做的几个点:第一个便是自动化脚本,将自己的输出能够最大化地扩散到互联网当中,并且能够分析出影响力的大小,比如说统计一下这篇文章在某个平台的阅读量和收藏量等等。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可以对所写的一系列文章进行一个数据总结分析,观察哪一些文章的点击量比较高,或者是哪些文章的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比较高。 走神:用上了讯飞语音输入法,冷不丁地,或者是一不小心地,就写起了长文。 写作的动机与价值 那么接下来需要讨论的就是,如何更加
吕立青

不断革新,不断改进:去伪存真的知识管理之路

「不断革新,不断改进。」—— via. 敏捷学习宣言 曾经写过一篇:再谈个人知识管理:革新我的笔记系统,如今我又来亲自打自己的脸了。现在回过头去看上一篇内容时,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缺失了应用场景和情境性,看似介绍了很多好用的功能,但其实并没有串连到一起从而发挥实际运用的价值。这篇文章依旧会从 材料 -> 资料 -> 知识 这样的路径来解释信息的流通,如何方便快捷并且有效地收集材料,再将其整理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体系结构,便是本文的重点。 收集 对于如何收集的思考主要是来源于整理书签的时候,发现把一个网页收藏成书签并没有什么卵用,书签里的东西应该从来不会再被主动搜索并打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在 Chrome 的搜索栏(Omnibox)里面,通过模糊匹配的方式快速打开历史记录或者书签,想搜某个关键词的时候真心挺方便的,还没有进入 Google 搜索就从弹出选项里发现:😯,原来自己曾经收藏过,或者曾经访问过类似网页。而与此同时,最近还发现了一个能对历史记录进行全文搜索的工具:lengstrom/falcon: Chrome extension for full text history
吕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