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

再谈个人知识管理:革新我的笔记系统

书写和阅读是不一样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重点即在于此,书写和展示完全就是不一样的体验。首先抛出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写上这一篇,也算是给这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效率的追求一个了结,不论完美与否,该毕业了。而今后,还就得根据这些方法论真正地去实践,去不断完善,长路漫漫其修远兮。 代码对于程序员来说就在于定制化的自由性以及随心创造的掌控感,在写作和整理的时候「文字即代码」当然是最佳的方案。但是产出的文章或笔记在被展示和阅读时,体验的重要性就会高于代码,甚至于应当尽可能减少代码的存在感,绝对不可以让读者(即自己)有太多的额外操作以至于分神。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使用 Markdown 可以不用考虑样式,极简的语法让我们只需要掌握简单的几个规则就可以生成规整的排版,而且在后期你可以将其发布到各种平台,也可以放到自己的网站加上任何想要的样式。作为一份规范性「代码」,自然也就可以被 Git 管理,被解析,被传输,被同步,被 CI/CD。 而「文字代码最终的产出应当是最完美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你忘记文字的背后是如何酝酿与产出,只用专注于文章本身的内容。此时此刻面对的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引发你的思考,是
吕立青

敏捷写作:macOS 环境下写作系统的最优配置

敏捷与个人成长 工具不再多,而是要定制化,深度适应个人需求,并应当 infrastructure as assets,每个程序员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工具箱,这些基础设施的配置是伴随一个人最珍贵的资产,这绝对是这个成长期需要注重的事情。 就像软件开发一样,一个人的成长也应有自己的方法论。人的一生若是顺风顺水一成不变的话,那未免太无趣了,正是由于世界的未知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不一样的经历才会让人感到惊喜和有趣。 新时代新变化,而敏捷中最重要的一大前提就是「拥抱变化」: * 估算 >-< 不用执着于计划,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 小步迭代 >-< 挽起袖子就是干,避免完美主义失败恐惧症 * Retrospective >-< Reflection * 学习型组织 >-< 此刻没做好是因为过去没学习,从此恶性循环 * 非单一角色,可靠交付为导向 >-< 全栈性选手,懂得直击要害
吕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