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序章:为什么都 2023 年了,我还在用 Roam Research 写笔记?

序章:为什么都 2023 年了,我还在用 Roam Research 写笔记?

展信佳, 曾经有无数新的笔记工具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笔记工具说三个字:我选你。如果非要为这个选择作出一个解释,我希望是……这份信。 📝 笔记工具市场:Roam Research 的模仿者 在工具层面,同类型对比时,唯一的对手只有 Logseq,同为 Clojure & ClojureScript 开发,文学编程的默契“同源”。而且 Logseq 是开源的,融资额 400w 美元,现金充裕,生态很好,之前的 Roam Research 大V Ramses Oudt 被雇佣专门做 Marketing,最新官网的描述也很棒:Logseq: A privacy-first, open-source knowledge base.
吕立青
超越效率:10x 提升阅读体验后,我有哪些反思?

超越效率:10x 提升阅读体验后,我有哪些反思?

哈喽,大家新年快乐!#立青与佳# 祝您和您家人✨💘✨2023年🌟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平安幸福🍎💯🏮兔年吉祥🐇🌹 少数派年度征文截稿在即,趁此良机,我刚好想要总结和分享一下「我的效率系统 2022 升级版」,内容包括: 1. 碎片化阅读 2. 书本阅读 3. 整理笔记的思维链路(#卡片盒笔记法) 4. GPT-3 人工智能赋能的生产力工具 5. 重新思考 Roam Research 的价值 6. 任务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反思 7. 白板的作用,以及各大笔记工具在 2022 年对白板的支持。 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这篇文章只能涉及前 2 个话题(阅读篇),如果你感觉对某个话题很感兴趣,不如先来点一波关注。对于其他话题的细节,可以看我在 B 站的往期视频,在视频中能够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吕立青

基于 Obsidian 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我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本文已发布至:从卡片链接到大脑联想,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 少数派 德国社会学 Niklas Luhmann 卢曼使用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写了 70 多本书和 400 多篇学术文章。简单来说,Zettelkasten 是一种比标签更高级的一种卡片笔记方法,开智部落王浚宇在《卡片大法的神奇之处》提到: 卡片是精致小巧的万用盒子:卡片就像生活中我们都会需要的盒子一样,也许男生更倾向于放一些自己珍藏的小物件,姑娘直接当成了首饰盒。和硕大的背包比起来,盒子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想清楚自己要放什么样的东西进去,这样就会降低负荷,并且放进去的东西质量也更高,我们的卡片有些类似,容量小的好处是负荷降低,放进去的是线索、是高质量的内容。 Why | 为什么我要使用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 我们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时代,亲眼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换。我们这个时代最卓越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吕立青

不断革新,不断改进:去伪存真的知识管理之路

「不断革新,不断改进。」—— via. 敏捷学习宣言 曾经写过一篇:再谈个人知识管理:革新我的笔记系统,如今我又来亲自打自己的脸了。现在回过头去看上一篇内容时,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缺失了应用场景和情境性,看似介绍了很多好用的功能,但其实并没有串连到一起从而发挥实际运用的价值。这篇文章依旧会从 材料 -> 资料 -> 知识 这样的路径来解释信息的流通,如何方便快捷并且有效地收集材料,再将其整理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体系结构,便是本文的重点。 收集 对于如何收集的思考主要是来源于整理书签的时候,发现把一个网页收藏成书签并没有什么卵用,书签里的东西应该从来不会再被主动搜索并打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在 Chrome 的搜索栏(Omnibox)里面,通过模糊匹配的方式快速打开历史记录或者书签,想搜某个关键词的时候真心挺方便的,还没有进入 Google 搜索就从弹出选项里发现:😯,原来自己曾经收藏过,或者曾经访问过类似网页。而与此同时,最近还发现了一个能对历史记录进行全文搜索的工具:lengstrom/falcon: Chrome extension for full text history
吕立青

再谈个人知识管理:革新我的笔记系统

书写和阅读是不一样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重点即在于此,书写和展示完全就是不一样的体验。首先抛出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写上这一篇,也算是给这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效率的追求一个了结,不论完美与否,该毕业了。而今后,还就得根据这些方法论真正地去实践,去不断完善,长路漫漫其修远兮。 代码对于程序员来说就在于定制化的自由性以及随心创造的掌控感,在写作和整理的时候「文字即代码」当然是最佳的方案。但是产出的文章或笔记在被展示和阅读时,体验的重要性就会高于代码,甚至于应当尽可能减少代码的存在感,绝对不可以让读者(即自己)有太多的额外操作以至于分神。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使用 Markdown 可以不用考虑样式,极简的语法让我们只需要掌握简单的几个规则就可以生成规整的排版,而且在后期你可以将其发布到各种平台,也可以放到自己的网站加上任何想要的样式。作为一份规范性「代码」,自然也就可以被 Git 管理,被解析,被传输,被同步,被 CI/CD。 而「文字代码最终的产出应当是最完美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你忘记文字的背后是如何酝酿与产出,只用专注于文章本身的内容。此时此刻面对的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引发你的思考,是
吕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