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立青

吕立青

想做产品,却误入程序世界爱上写作的摄影师。

融核π:碎片化信息时代的生存之道

[slide] ✨ 碎片化信息时代的生存之道 ✨ (via JimmyLv 🐵) [note] * 前三句(好高名) * 感谢大家的到场(程序员 👨‍💻‍-> 调查 🙋),随时拍砖 (扔手机) * 也感谢周老师和阿沐给的机会;促使自己去总结,新的思考,又发现很多新的要学习的内容。PKM -> KM,DIKM -> 机器学习 罗振宇 时间的朋友(百词斩 CEO) 五倍速,营造知识焦虑,推销知识服务,抖音->得到但如果我们不被束缚,掌握主动权,把 @得到 当成辅助工具来用,确实很棒。 [/note] [slide] 「第二大脑」 vs 「人机共脑」 [note] 建立联系: 不是「第二大脑」
吕立青

【译】《React 学习之道》The Road to learn React (简体中文版) 最简单,且最实用的 React 实战教程

通往 React 实战大师之旅:掌握 React 最简单,且最实用的教程。 前言 《React 学习之道》这本书使用路线图中的精华部分用于传授 React,并将其融入一个独具吸引力的真实世界 App 的具体代码实现。 如何掌握 React 存在特别多的路线图。本书提取这些路线图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于一个具体的应用程序当中。您将会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 React 应用程序。在本次学习之旅当中,您将学习 ES6,了解所有 React 的基础知识、先进理念,以及组件的内部状态管理。 作者与译者 首先,感谢 The Road to learn React 原书作者,Robin Wieruch。本书的翻译始于 React China 社区的一个帖子:The Road to learn
吕立青

技术雷达之「微前端」- 将微服务理念扩展到前端开发(下:实战篇)

前言与大纲 本文分为理论和实战上下两篇。本篇为微前端的实战篇,共计约 5k 字,预计阅读时间 10 mins。 在技术雷达之「微前端」- 将微服务理念扩展到前端开发(上:理论篇)中,我们介绍了微前端在单体应用和微服务的架构演进中所产生的缘由,将微服务理念运用到前端开发就是为了解决臃肿前端的当前现状。与此同时,合理拆分微前端也给我们的应用开发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在本篇当中我们将逐一介绍微前端的实践方案与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应的优化建议。 * 微前端的可选实践方案(4 种 +) * 创建更小的 Apps(而不是 Components) * 如何组合微前端的 App 模块? * Option 1: 使用后端模板引擎插入 HTML * Option 1.1: 渐进式从后端进行加载 * Option 2: 使用 IFrame 隔离运行时 * Option 3: 客户端 JavaScript 异步加载 * Option
吕立青

技术雷达之「微前端」- 将微服务理念扩展到前端开发(上:理论篇)

前言 本文分为理论和实战上下两篇。本篇为技术雷达之「微前端」- 将微服务理念扩展到前端开发(上:理论篇),共计约 2k 字,预计阅读时间 5 mins。 在 ThoughtWorks 正式发布的最新一期技术雷达(下载地址:technology-radar-vol-17-cn.pdf)当中,「微前端(Micro Fontends)」已经进入到试验阶段,而试验环所列出的技术是我们认为值得去追求的。理解如何建立这种能力对您所在的组织十分重要,现在就可以尝试在一个低风险的项目上试点和实践这项技术,帮助您真正地了解这门技术。 摘自技术雷达:我们已经从引入微服务架构中获得了明显的好处,微服务架构可以让团队裁剪出独立部署的交付物以及可维护的服务。不幸的是,我们还看到许多团队在后端服务之上创建了前端单体——一个单一,庞大和杂乱无绪的浏览器应用。我们首选的(经过验证的)方法是将基于浏览器的代码拆分成微前端。在这种方法中,Web 应用程序被分解为多个特性,每个特性都由不同的前后端团队拥有。这确保每个特性都独立于其他特性开发,测试和部署。这样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来重新组合特性——有时候是页面,有时候是组件
吕立青

「技术雷达」之 Micro Frontends:微前端 - 将微服务理念扩展到前端开发

[slide] ✨ Micro Frontends ✨ 微前端 - 将微服务理念扩展到前端开发 (via Jimmy Lv 🐵) [slide] ⏲️ | Agenda 1. 微前端的概念缘由与定义 2. 微前端的实践方案(4+) 3. Demo 4. 优缺点总结与思考 [slide style=”background-image:url(‘https://raw.sevencdn.com/JimmyLv/images/master/2017/12/1513920317188.png’)”] The Majestic Monolith [note] * 当今的软件开发环境中,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是单一的,这种方法的缺点之一是企业所有者一年内需要做的决策数量非常有限(因为依赖关系,响应时间较慢)。 * 升级产品,在一系列相关服务中增加尺寸较大等新功能,需要所有相关方共同努力,以同步方式进行变更。 [/note] [slide]
吕立青

Serverless 实战:打造个人阅读追踪系统

阅读习惯和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可以说从未像如此一般廉价,但是再好的知识若是对个人没有产生价值的话,那也只不过是一种信息噪音而已。我在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的三种形态 这篇文章中使用 材料 -> 资料 -> 知识 这样的路径来解释信息的流通,如何方便快捷并且有效地收集材料,再将其整理转化为有价值的个人知识体系结构,在这个信息严重碎片化的时代变得尤为重要。而在 去伪存真的知识管理之路 一文中也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网络上的碎片化文章纳入统一的稍后阅读体系,比如说有时候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好文章,但暂时没时间直接看,或是这篇文章值得再读一遍,细读一遍,那么我就会将其存入稍后阅读工具即 Instapaper 当中,诸如此类的还有 Pocket、收趣等等。 稍后阅读永远读不完的痛点:缺乏追踪 随着时间的推移,Instapaper 里面的文章将会变得越来越多,就像我们在代码中所注释的 TODO: 可能就变成了 Never Do,稍后读也是一样地被人广为诟病:Read it Later = Read Never。其实我发现文章堆积的一个永恒痛点就是没有有效的方式追踪自己的阅读需求与能力,
吕立青